|
|
|
教書育人,向海向未來——記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帶頭人、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史宏達 |
http://www.ehavn.com 2022年4月2日 來源:山東教育 |
|
【編者按】近日出版的《山東教育》(高教)雜志在“齊魯學人”欄目以“教書育人,向海向未來”為題對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帶頭人、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史宏達30余年來秉持立德樹人、科研報國的初心與使命,聚焦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智慧港口建設等領域潛心育人,不斷創(chuàng)新,服務國家和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先進事跡進行了重點報道,現(xiàn)全文轉發(fā)如下:

史宏達,中國海洋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帶頭人,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系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能研發(fā)測試平臺主任,山東省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山東省高等學校重點學科首席專家,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常務理事、海洋能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
史宏達長期從事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科學研究與技術研發(fā),編制了我國海洋能戰(zhàn)略發(fā)展規(guī)劃,帶領團隊研發(fā)了組合型振蕩浮子波能發(fā)電裝置、越浪式波能發(fā)電裝置、海洋能多能互補智能供電系統(tǒng)等。與國際領先的歐洲海洋能源中心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致力于建設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能測試場及中國海洋能源中心。主持科研項目50余項,發(fā)表高水平論文150余篇,形成技術專利40余項,編寫專著和教材6部,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第二十一屆中國專利獎等20余項獎勵。
“為傳道,須得道;為授業(yè),須敬業(yè)。”
“向海洋要能源,只要國家有需求,再艱難的科研也要做,再險峻的山也要去攀!”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和‘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指引下,把綠色發(fā)展與智慧提升理念同海岸開發(fā)緊密結合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
一直以來,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帶頭人、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史宏達懷揣立德樹人、科研報國的初心與使命,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服務海洋強國建設的征程上耕海踏浪、屢書華章。
“我愿作一架梯子”
“什么是梯子?一是自己能夠到高處,二是甘心讓別人踩著自己夠到更高處!所以,我們應該自己有成就,更應該成就學生!痹谥袊Q蟠髮W,師生對史宏達甘為人梯的職業(yè)堅守耳熟能詳。
早年,史宏達師從我國著名物理海洋學家孫孚,而孫孚又是我國海浪研究的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文圣常的學生,優(yōu)良的教風在師徒三代之間賡續(xù)傳承。“我愿作一架梯子,因為,我選擇了教師這份工作;還因為,我曾登上過梯子!笔泛赀_說。
多年來,史宏達主講的“港口規(guī)劃與布置”被工程學院學子譽為“經典課”“王牌課”。這門課程之所以圈粉無數(shù)、熱度不減,皆源于史宏達的用心講授。在旁人看來,原本滿是公式、圖表和數(shù)據(jù)的工科專業(yè)課,卻因為他的講解變得生動有趣、富含哲理,引人入勝。
“史老師授課深入淺出,風趣幽默,將一些晦澀難懂的知識點變得十分有趣,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案例幫助我們揭開港口規(guī)劃與布置的神秘面紗,讓我們在歡聲笑語中收獲知識,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2018級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yè)學生吳丹說。“史老師帶給我的是知識與思想的雙重洗禮,他不僅傳授專業(yè)知識,而且引導我們深入思考工程師的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一堂課下來,收獲滿滿。”2017級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yè)學生應旭輝說。
不僅如此,史宏達還注重將經濟社會發(fā)展歷史和現(xiàn)實,引入課程當中。從中國古代文明與內河航運的關系,到民族復興與港口發(fā)展的聯(lián)系,再到港口是全球戰(zhàn)略資源分配的通道與閥門,以及“跳出港口做規(guī)劃,協(xié)調環(huán)境謀發(fā)展”“珍惜每一寸海岸線,關愛每一方海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碳達峰與碳中和”……講解中,史宏達巧妙地把思政元素滲入專業(yè)課程,讓課堂變得有溫度、有情懷。
“作為祖國未來的‘海洋工程師’,必須接受海風的吹拂、海水的洗禮乃至戰(zhàn)風斗浪的考驗!闭n堂之外,史宏達帶領學生走進青島港、日照港、中交一航局、天津航道局、上海航道局等單位開展實習實訓,使學生實地了解港口的規(guī)劃與布置、運營與維護流程等,親身感受現(xiàn)代化港口的雄偉壯觀和智能高效,在耳濡目染中讓學生樹立“建港筑天下”的寬廣胸懷和責任擔當。
日積月累中,史宏達主講的課程聲名遠揚,2009年獲評“山東省精品課程”、2020年入選“國家級一流線下課程”,2021年又被教育部評為首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史宏達及其課程團隊也獲評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
從教30余年來,史宏達桃李滿天下,累計培養(yǎng)了100余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包括4名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和一大批國家海洋事業(yè)的骨干力量。
“中國海洋大學將成為你們起錨的母港,遠足的行囊;背著海大去遠航,面前是無垠的海洋;讓我們約定,再見于櫻花綻放,當你需要的時候,我們仍然,在你身旁!”每到畢業(yè)季,史宏達心中涌動著“為人師者”的榮耀,也會像父母一樣由衷地叮囑遠行的學子。

“科學研究是一件有責任的事情,而不是滿足自己的那一點點興趣”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史宏達領銜的“綠色與智慧海岸工程教師團隊”成功入選。作為一支以工興海、向海圖強的團隊,“綠色+智慧”是他們始終如一的追尋。
隨著陸上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新能源開發(fā)利用早已成為熱點。在這一熱潮中,占地球表面積71%的浩瀚海洋因為蘊藏著豐富的海洋能源而成為各國角逐的競技場。
海洋中的“藍色能源”零排放、無污染,發(fā)展?jié)摿o限,大有可為,但向海要能之路并非坦途!皣矣行枨螅鸵パ芯?茖W研究是一件有責任的事情,而不是滿足自己的那一點點興趣!笔泛赀_說。
長期以來,為偏遠海島供電是世界性難題。我國擁有近7000個海島,飽受這方面的困擾。10多年前,史宏達帶領團隊毅然向這一領域發(fā)起了沖鋒。
在青島市瑯琊鎮(zhèn)以東,大海之中,有一座面積約0.46平方公里的小島,名為齋堂島,那里山清水秀、海風習習,遠望宛如人間仙境,傳說為秦始皇當年求仙時其侍從齋戒的古齋堂。該島周圍海域蘊藏著豐富的波浪能和潮流能資源,是天然的開展海洋能開發(fā)利用的理想場所。
2010年,史宏達帶領團隊登上這座小島,開啟了搏浪弄潮、問海要能的征程。不到兩年的時間,他們便在島上建起了我國北方首座海洋能示范基地。
面對“小浪無功,緩流低效,出力不均”這一困擾波浪能開發(fā)利用的“卡脖子”問題,史宏達帶領團隊進行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形成了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chuàng)性工程裝備和成果。
2014年1月15日,對史宏達團隊來說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
隆冬時節(jié),齋堂島,風大浪高,滴水成冰,史宏達帶領團隊在寒風刺骨的海面上成功完成了“10kW級組合型振蕩浮子波能發(fā)電裝置”的投放,解決了多數(shù)傳統(tǒng)裝置“小浪不發(fā)電、大浪易損壞”的固有問題。這標志著中國海洋大學在國內波浪能陣列化開發(fā)與工程應用領域率先取得了實質性突破,推動我國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fā)邁出了一大步,為我國波浪能資源的低成本、規(guī);_發(fā)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史宏達團隊還在齋堂島建成了國內首座海洋能多能互補海島電站,具備4個能種輸入能力,接入容量達600kW,達到了與國際領先的歐洲海洋能源中心“并跑”的水平!2013年10月該電站投入運行,不僅解決了我們村300余戶居民的部分生活用電問題,而且為島民海水養(yǎng)殖提供了電能。5年間共節(jié)省電費106.4萬元,對于我們來說,這就是直接經濟效益!饼S堂島村黨支部書記石發(fā)貴對這種綠色、環(huán)保的能源贊不絕口。
史宏達團隊還發(fā)明了漂浮式碟型越浪裝置,開發(fā)了振蕩水柱透平彎扭動葉片技術,解決了我國小波高、寬頻帶波浪能發(fā)電的低效轉換問題。史宏達提出的“海能海用,就地取能,多能互補,獨立供電”的理念,正逐步成為業(yè)內共識并被國家《海洋可再生能源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收錄,成為指導我國海洋能開發(fā)利用的重要原則。
“海洋工程技術只有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才能創(chuàng)造價值!笔泛赀_始終堅持科研工作最終服務于國家和社會。2008年奧運會青島帆船基地水工物理模型試驗、東營市防波堤工程物理模型試驗、山東省海洋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規(guī)劃方案、海南省海洋能綜合利用方案研究等,他帶領團隊在助力國家和區(qū)域發(fā)展中成果豐碩,聲名遠播。
我國海洋能領域的第一個“863計劃”主題項目、我國海洋能領域的第一個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基礎研究項目“海上風浪耦合獲能機理研究”……截至目前,史宏達累計主持科研項目50余項,發(fā)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50余篇,形成技術專利40余項,編寫專著和教材6部,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第二十一屆中國專利獎等20余項獎勵。
“海洋彼此相連,探究的路上,無人可以孤軍奮戰(zhàn)”
“英語流利、視野開闊、學術前沿把握精準,擁有強烈的合作交流和分享意識!闭劶笆泛赀_,國內外許多學者都這樣評價他。
“科研創(chuàng)新要放眼世界,開拓視野,接軌國際。”多年來,史宏達帶領團隊始終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以及學科建設。
史宏達有一個夢想,建立中國海洋能源中心(CMEC)。在追逐夢想的路上,他不吝于向優(yōu)秀者學習。
歐洲海洋能源中心(EMEC)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目前處于領先地位的實海況原(模)型裝置測試場。
2015年10月,史宏達參加了在倫敦召開的第四屆中英年度能源對話會,向與會學者介紹了中國海洋能發(fā)展現(xiàn)狀與趨勢,并與歐洲海洋能源中心代表簽署了《關于中國海洋大學與英國歐洲海洋能中心的合作諒解備忘錄》,由此開啟了中歐在海洋能開發(fā)利用領域的合作交流之路。
2019年3月,作為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能研發(fā)測試平臺主任,史宏達與到訪的歐洲海洋能源中心商業(yè)總監(jiān)拉格簽署協(xié)議,雙方合作推進海洋能海上綜合試驗場建設。邀請歐洲海洋能中心針對試驗場的設計與技術規(guī)范提供支持,同時為試驗場的規(guī)范化操作和測試提供技術指導。
“海洋彼此相連,探究的路上,無人可以孤軍奮戰(zhàn),閉門造車。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需要交流互鑒!倍嗄陙,在與國外同行的交流中,史宏達積極促成中國海洋大學與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法國海洋研究院等多所國際知名一流大學建立人才培養(yǎng)合作項目。許多國際知名的海洋工程專家也紛紛來到海大,進行交流訪問、開展項目合作和傳授創(chuàng)新經驗,讓一批批海大學子從中受益,成長為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
在史宏達的推動下,中國海洋大學還獲批國家留學基金委的“海洋可再生能源高端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項目”“深海工程國際卓越人才合作培養(yǎng)項目”,與英國、法國、挪威的知名高校開展深入合作。受益于此,自2021年始,已有近10人次高水平人才獲得赴國外高水平大學深造的機會。
“在史老師的引薦下,我有幸來到普利茅斯大學海洋研究所跟隨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Deborah Greaves學習,接觸到世界最前沿的海洋技術,認識了最先進的試驗設備,體會了西方學者的科學思維和研究廣度,對我目前從事的風浪耦合發(fā)電機理研究幫助很大!蹦壳罢谟钤斓牟┦垦芯可靹P說。
作為國家重點學科、國家級特色專業(yè)、國家級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計劃試點專業(yè)、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雙萬計劃”……作為山東省高等學校重點學科首席專家以及中國海洋大學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yè)帶頭人,為保持學校海洋工程學科的特色與優(yōu)勢,史宏達帶領團隊不遺余力,爭創(chuàng)一流。在2021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學校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位居全球高校第14位。

“老師也是服務者,他服務于人類的未來”
“長大后我想對你講,大海就是我夢想;青春向上,吾國萬疆。”2022年山東春晚舞臺上,史宏達著一襲黑色中山裝與來自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的院士和博士們,一起唱響《向海向未來》。
多才多藝、博學、平易近人、有情懷、有擔當……在同事和學生眼中,史宏達是為人師表的典范。
史宏達為人坦率真誠,有君子之風,對學生傾情付出,亦師亦友,學生都親切地稱呼他“達哥”,這個稱呼一喊就是20多年。剛入學的“00后”也有人親昵地稱他“達叔”。對此,他總是笑著說:“學生喜歡就好!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史宏達始終認為,教書容易,育人難。為黨育人,就要做示范,告訴學生教師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讓學生領悟做人的道理;為國育才,教師必須先有才,還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知識體系,把“源頭活水”引入課堂。
“史老師既像一位家長,又像一棵大樹”“他總是親力親為,先行先試,敢闖敢干”“跟他學會了不怕失敗、百折不撓”“他永遠那么果斷干練、思維敏捷、精力充沛”……對團隊中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史宏達總是身教大于言傳。
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山東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青島市教書育人楷模、中國海洋大學最美教師……教書育人、謀海濟國的路上,史宏達贏得了許多榮譽。
“老師也是服務者,他服務于人類的未來。因此,我們愿意為大家提供一份終身、免費、優(yōu)質的服務。如果給這份服務加上一個期限的話,我們希望是一萬年!”對教師這份職業(yè),史宏達有更深刻的理解。
張藝謀執(zhí)導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令史宏達產生了強烈的共情,他也一直堅守這種信念,所有跟著自己學習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必須把他們培養(yǎng)成好學生!拔乙恢痹诔@個目標努力,爭取做一名‘好老師’!笔泛赀_說。
文:馮文波 圖:劉蒞 等
|
關于中國海洋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ehavn.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yè)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